|
|
|
|
发布时间:2012.09.28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 |
“龙门西山楚王岭,楚王岭上楚王星。楚王星,亮晶晶,晚上看着眼睛明。爷爷用它照夜路,爹爹用它照前程。我对楚王常祈祷,保佑子孙永昌盛。”这是我蒙童时爷爷教我学说话的儿歌,如今我孙儿也会唱。 儿歌中所说的“楚王”便是白氏受姓始祖白公胜。何为“受姓始祖”?即白公胜为中国第一个姓白的人,因此说天下白氏都是他的子孙。白公胜即为“楚王”,又是怎么葬在龙门西山的呢? 据《史记》记载:白公胜是楚太子建之子,其父公元前520年受浼在郑遇害身亡,白公胜四岁失恬由伍子胥携带飘泊吴地,三十七岁归楚,任巢大夫,受封白邑(今河南息县),故以邑为氏。令尹子西辅国异权,民愤极大,白公遣部将杀子西,劫惠王,踞郢都,遂立为楚王。因白公心胸良善没有采纳必要的“焚库”、“弑王”的建议,后被叶子高击败,殁于荆山,部将石乞将其安葬。白公五子白乙、白丙、白巳、白降(音hong)奔秦为将,幼子白张匿楚失传,白公墓因此而乏祀。 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白居易任河南尹。河南尹即河南府最高行政长官,所得供俸由刑部侍郎的一百户耀升为三百户都没能使他惊喜。使他惊喜不置的则是好友武昌节度使元稹正月初三遣快役送达的函翰。言将士在荆山人迹罕至的深谷中寻见了公孙胜墓穴,遗骸,楚简,及当年公孙胜使用的佩剑,虽逾千年,剑铭清晰可辨。白居易读罢信翰泪如雨下,慨然长叹曰:诚天助我也……。他借正月二十,六十华诞宴庆之时,对远亲近族说:“我白氏宗族因得始祖胜公荫灵庇护,族昌业大,人丁兴旺,我寻祖茔二十多年不见,负疚有年。今悉始祖孤眠江汉僻壤,逢今日合会,似旱田得雨,望族亲共议,将公骸迁来东都,宜子孙春秋祭祠,聊以慰生。” 白氏众亲交口称誉立拥不替,寿筵甫毕,隆冬酷寒,白居易不忌讳日立遣时任邠宁节度副使的堂弟敏中、嗣子景受代表自己踏雪南下至荆山。 白居易在洛择选墓地,造墓碑,搭祭堂,废寝忘食,事必躬亲。他对第一次做的石碑很不满意,认为碑小不能与白公身份相匹,故将其弃置履道里故宅,又拿出自己一年的俸禄做一巨碑,该碑通高6米,宽1.65米,厚0.55米,碑首八龙饰,尽显帝王之尊。捧骸北归时时迟,焚香祈祷寄哀思。 堂弟敏中一行捧祖骸归洛之日,白居易率族人赶至城外跪接灵骨,众族亲簇拥着暂按放在香山寺设置的灵堂的神位上,先由白居易跪读告祀先祖公胜文,文曰:“岁在大和辛亥之春,三十八代裔孙河南尹白居易携白氏上下族亲斋戒沐浴叩首跪接我先祖讳公胜之灵骸归。每念先祖,乃搅肺肠,深夜难寐,凄怆无垠。先祖不畏人虐,不畏矛戟,弃小义雪大耻,匡时讨理,祖命多蹇,无天可告,无地可依,兵败荆山饮恨而缢,罗星走日,时过人非。其适居易孙六十花甲迁祖公墓于东都佳地,谨以请酌嘉蔬之奠,召先祖德行延于后嗣,冬得时雪春得时雨,择仲春五月初五,再呈昊天之吊礼,窆先公骸骨于龙门西山南麓,权当先祖梓里。”言以心诚焚黄制以献,叩头再拜,伏惟尚飨。 念毕,白居易亲手执佛长跽,又由香山寺主持鉴空,禅宗南岳门下二世法嗣佛光如满大和尚率众弟子念九天九夜超渡亡灵经。共与道场参加超渡亡灵者还有:泗州开元寺主持,庐山东林寺主持,苏州福先寺主持、南院寺主持、重玄寺主持,东都大律大德长圣寺主持各随寺僧云集香山。八主持供奉道场重于一时,山上山下经幡幢幢,人山人海。灵殿内由香火烛千点,僧跪满地。白公胜灵骸由香山寺移至西山向阳地,择恩公伍子胥被夫差投河的悲天哀地端午日,按唐《祭典》更是隆重无比,来参拜吊唁者穷城几尽,墓前的伊河中龙舟条条经塞河道。 白居易跪在白公墓碑下,哀泪盈襟的读了祭文,凡见者无不为之恸容。秦宫烟灭,楚阙无存,龙门青山上依旧矗立着白居易为先祖白公胜携刻的巨大墓碑,留溢着幽哀的神情,吸引着海内外前来凭吊的白氏裔孙。 |
|
本文共分 1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