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布时间:2012.09.28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 |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初始,仅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坊。明英宗(天顺)时被烧毁。宪宗(成化)时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修复,建城楼。宽五楹,深三楹,明末又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为宽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顶城楼,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解放后曾多次修缮,楼原高33.7米,1970年2月重修后,为34.7米。1984年天安门又大修并以“金龙和玺”取代“文革”时的彩绘。厅内灯具制成宫灯造型,由一个重450公斤的主灯和16个各重350公斤的辅灯构成众星捧月的图案。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为迎接龙年旅游年,正式对外开放。 天安门城楼上所挂的毛主席画像,宽4.6米,高6米,重1.5吨,每年在国庆节前更换一次。作画者是中国画院的画师葛小光先生。毛主席画像两侧“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18个宋体字秀丽、醒目,给古老的天安门赋予了时代的意义。 天安门景区建筑伟丽,历史内涵及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是游人颇感兴趣之地。 |
|
本文共分 1 页 | |